0409Vol51-228.jpg 

首先要說明一下,這篇在百度中被轉post的文章有點長。

 

不過!!真的!!

 

當我看過之後,我對自己可以看到這樣的文章而感到幸福。

 

因為論文中所說的,便是我們。

 

------------------------------

中國80後飯日群體生活狀態與情感世界

 

中華碩博網 WWW.CHINA-B.C0M   20090321

 

 

摘要:近年來,在中國的青少年中出現了一個非凡喜愛日本文化、追隨日本IDOL的“飯日群體”,但至今未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學術界也尚未對它進行研究。本文採用目的性抽樣方法,對該群體的一些成員進行訪談,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態以及背後的情感世界,希望有助於對這一亞文化群體的瞭解。

 

關鍵字:日飯JIDOL亞文化群體研究物件與研究方法在當代中國,喜歡日本文化、追隨日本IDOL的群體正在膨脹,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截至2008125,在世界最大的中文交流平臺百度貼吧裏,日本JOHNNYS事務所旗下藝人山下智久吧的會員人數是1545與他同屬一個事務所的藝人赤西仁吧的會員人數是13311。中國日飯與J飯群體的主力軍,正是令世界矚目、讓家長頭疼的80後,甚至,90後。他們聽日本的音樂,玩日本的遊戲,喜歡日本的IDOL,看日本的電視劇、動漫與娛樂節目,甚至,完全出於愛好地,自學日語。這些現象的背後是什麼?

 

除了一些與日本文化相關的書籍以及對80後生人的議論文章,學術界少有相關研究。在中國期刊網和碩博士論文文庫內,與80後飯日群體有關的研究文章篇數為零。被人們冠以“哈日”稱呼的這一群體,他們的生活狀態與情感世界是怎樣的?

 

首先應當對研究物件及其關鍵字下一個定義:日飯,指對日本文化非凡感愛好並以其為主要愛好的人。J家,指JOHNNYS事務所,亞洲最強大的男性藝人夢工廠。J飯,指JOHNNYS事務所旗下藝人的追隨者。在我的研究中,特意對日飯與J飯進行一定區分的理由在於,“日飯”側重的是對日本文化中某一方面的喜愛,“J飯”側重的則是對日本IDOL的喜愛。從二者的關係上看,“日飯”與“J飯”存在著不小的交集,但卻不會完全重合。因此,我將這兩個群體統稱為“飯日群體”。之所以不採用“哈日族”一詞是由於:一,“哈”意指盲目崇拜,帶有很大的價值偏見;二,我判定研究物件的標準並非他們是否在外形整飾等方面崇尚“日風”,而是他們的愛好和生活在多大程度上與日本文化相聯繫。

 

在抽樣方法上,我選擇了質的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非概率抽樣方式目的性抽樣,結合使用極端型個案抽樣、強度抽樣、典型個案抽樣與分層目的型抽樣等方法。假如將對飯日生活的情感涉入量當作一個邊緣模糊且開放的圓,訪談物件大致可以被分為“核心”、“圈內”和“邊緣”三個類型。處於“核心”的日飯或J飯是“鐵杆”的飯,“圈內”的飯是習慣生活於其中但情感上並不高度涉入的飯,而“邊緣”的飯則是對圈內生活知之甚少,帶有很大盲目性與暫時性的新飯。我的資料收集便從這個圓的“核心”部分開始。為了訪談到各大論壇的高層,我選擇了部分論壇中的治理員發送請求訪談的私人資訊。在訪談結束的時候得到他們推薦的其他訪談對象的。而各版主向我推薦的,大多也是版主或在圈內生活時間較長的飯。我的雪球按照這個程式越滾越大,也越來越遠離圓心,直到它的邊緣與圓的邊緣大致相合為止。在整個資料收集的過程中,除了與少數幾位受訪者進行了面對面的交談之外,我大量使用了網上訪談的手法。由於飯日群體對愛好愛好的資訊獲得大多來自網路,與群體中他人的溝通也大多依靠網路進行,網路是他們生活的第二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裏進行訪談,不僅可以減輕受訪者的緊張與壓力,也能促使他們更加真實地表達自己。

 

必須事先說明的是,文章大量使用了飯日群體自己的語言,對受訪者的網名也沒有進行額外的加工,這是出於兩個考慮:第一,飯日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其重要的象徵,或者說內容,就是其獨特的語言。我希望盡可能地在文章中體現出這種文化的痕跡,讓讀者自己體驗其中的微妙。第二,從理論上說,為了保留訪談的“原汁原味”,體現研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我也不應隨意對受訪者的語詞進行篡改。

 

幸福感:群體歸屬感的源泉無論我們試圖從哪些角度觀察日飯或J飯群體,最不能忘記的一個角度在於,他們之所以歸屬於這一群體的原因。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大部分日飯之所以成為日飯,僅僅是出於對日本文化中某一部分的喜愛。而對於許多J飯而言,這一問題的答案則顯得複雜。從塞滿了電腦的視頻、照片、電子雜誌、自製電子書、自製PV到掛滿房間的海報,在IDOL的演唱會上或是他人製作的PV面前感動流淚,對於J飯來說從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假如我問“你從什麼時候開始飯你的IDOL”,一位J飯的回答很可能是:“從他11歲的時候”。而這大概正是J飯的與眾不同之處,當你問為什麼喜歡時,她們通常無法給你一個類似於“他的歌很好聽”或者“他很帥”這樣令人滿足的理由。她們更可能告訴你:“說不出哪里好,因為不僅僅是喜歡”。JOHNNYS事務所的公式是,使用很低的成本將一個10歲時的孩子一路培養成20歲時的IDOL。與飯們一起長大的這些藝人對於她們來說,與其稱呼為IDOL,也許不如用“大切な人”形容來得合適。21歲的kameのきki說,“就是想一直陪伴他們走下去,都是讓人疼的孩子。”進入圈子三年多的伍陸柒說,“很多事情都是和這個團一起經歷的,很複雜的感情。”對於“核心”的J飯而言,IDOL已然成了精神生活的一部分。NBJ論壇,NEWS在中國最大後援會的第二代治理員tina說,“無論如何都會想去支援和保護。就算是那麼一點點也希望能透過自己的小小的力量,讓更多人熟悉NEWS和喜歡NEWS……可能就是因為NEWS的經歷吧,沒有任何一個團體能讓我覺得那麼心疼、心酸的,在那段失落的時間,大家都是不放棄,互相鼓勵。”我問NEWS是否影響了她自己,tina簡單地說,“做任何事都更認真了。”來自江蘇,活躍在各大論壇的夭乜對IDOL的情感似乎濃烈得讓局外人愕然:“隨時隨地會忽然想到,想到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微笑;很久沒有他們的消息會情緒低落;一直期待著能看到生人。”我問她那是不是意味著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她說“絕對是不可分割的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偶朋友說偶現在過的很開心喲~~~都是因為他們!!”當我問到IDOL在哪些地方影響了自己時,她打開了的話匣子更是一發不可收拾:“舉些例子吧~譬如在馬路上看到大件的垃圾,例如紙團啊~飲料瓶啊~就會想到P做過撿路上的垃圾空瓶扔進垃圾筒的經歷,於是自己就會不由自主的也去這樣做;譬如自己有時候學習覺得很累就會想起P考大學、光一演SHOCK時的那種毅力,於是就會繼續忍耐加油。”然而,IDOL影響力的勢力範圍遠不止於精神生活,甚至可以覆蓋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

 

喜歡一個遙遠的人不可避免地要以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為代價,對於中國的J飯而言,這個代價更是由於地域與國籍的限制而大大翻倍。無法從電視上收錄IDOL的節目,便只能天天上網下載視頻並更新各種消息。而對於各大論壇的治理員與版主來說,付出則不僅僅在於獲取消息,更在於把這些消息傳達給全中國的飯。從掃圖組、翻譯組到字幕組,從最初的片源到最後的視頻壓制,天天的生活被工作、學習和這些不計任何酬的事務擠滿了,她們卻並不覺得辛勞,甘當“全職飯”。“就是完全把NEWS融入自己人生”,tina告訴我,“字幕有個孩子,天天衣服上都會有個NEWS的標誌,斑竹裏面也有好幾個,還會去賣齊所有舊雜誌,也有過一次買70多張shop,同時就是天天看NEWS的日記,也會所有NEWS的節目都看。”正在加拿大讀大一的Nakko說:“已經非常習慣,一到家就開電腦,一開電腦就開始掛下載還有看消息之類的。”然而,當這些自以為不辛勞的付出與工作學習發生了矛盾的時候要怎麼辦?這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同樣在加拿大讀書的tina說:“以前比較小,為了NEWS而拋棄很多東西,也會盲目的去花錢,現在會在偶像與生活中儘量平衡,電視劇、節目有空再看,治理論壇小事都交給斑竹去處理,大事才出面。我和另外的治理員neko都是怎麼想的,真的沒那麼多時間和熱情去做全職飯。”kameのき^ki坦承:“06年的時候有個考試沒考好,現在不會了,會安排時間了。”字幕組在中國的KT飯中享有美譽的“KAT-TUNの星空”論壇創建者勝運饅頭鋪說,“天天圍繞著他們,回到家就是看他們有沒有新視頻、新聞或是雜誌,2年了。我是在國外留學的孩子,KT出的東西,我並不是那麼輕易拿到的。但是像myojo,我每期都不會錯過。至於更新他們消息,確實要付出很多時間在這上面,網費是花了不少。”事實似乎是,無論碰到了怎樣的麻煩和阻礙,無論最後如何妥協和平衡,J飯們在對自己情感的堅持上絲毫也沒有改變的意思。“信念”和“希望”,是我在訪談中經常聽到的兩個詞。伍陸柒說,“因為他們我也看到了一些現實生活中,自己從來沒有留意過的東西,之後可能有些信念不再關於他們,但是我已經學會了用信念去支撐自己。”上海的上班族柳丁說,“就是消沉的時候找到了有希望的天空的感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們對於非正式群體的選擇和參與主要基於自己情感上的好惡。通過參與非正式群體來滿足情感需要這一事實使非正式群體的凝聚力往往比正式群體高得多。“和他們出道的意義相同,給人應援的力量。”這是我在訪談結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仍能記得的一句話。感受到IDOL給予的“應援的力量”,或許是身為J飯的80後在如此辛勞的追逐中仍懷有那麼多幸福感的理由。

 

“親”:飯日群體中的人際關係有兩個人存在的地方就必然存在人際關係,網路生活也不例外。作為一個非正式群體,飯日群體生活的環境並不是真空,他們在構築自己一個人的信仰體系的同時,也編織著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一個女人適合獨自YY,兩個女人適合共同HC”,假如是很多很多的女人聚在一起呢?事情可能因此變得複雜。而這正是J飯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親”的存在。在關係好的J飯之間,彼此採用的稱呼不是“你”更不是“您”,而是一個“親”字。事實上,即便是不熟悉的J飯,第一次見面時也會直接稱呼對方“某某親”。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在QQJ飯群裏,兩個女人第一次聊天,以“親”開頭,以“CHU”結尾。這讓外人看來不免有矯枉過正之嫌。在各式各樣的論壇、QQ群和個人主頁上,大部分“親”相處愉快,至少,相安無事。“親”的親密到底達到怎樣的程度?又是什麼力量讓喜歡上了同一個或者同幾個IDOL的女人如此親密?在訪談的過程中我發現,幾乎所有的飯日論壇高層都對身邊的“親”有著高度的評價和相當程度的依靠。NBJ論壇的翻譯區版主柳丁說,親是“素未謀面的朋友。另一種角度說的話,可以稱得上是我的大學同窗,因為我大學一半的時候是和她們在一起的。”我問她“親”是否重要,她想了一下,給了我這樣一個回答:“互相支持走過了05年下旬和06年非常重要的人”。受日語語感的影響,當一個J飯說“重要的人”這個詞的時候,在她心目中那便是一個很高的位置。和柳丁的談話進行了很久,已經成為上班族的她似乎正和大學時代的生活漸行漸遠,但即使時過境遷,我仍能感受到她對這個群體的關心和眷戀。夭乜的回答斬釘截鐵:“大親友。比一般的好朋友還要親密。因為本來因為一些歷史的關係和人們的偏見,日飯本來就不多,甚至有時候能被理解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在這種狀況下,偶們更把親們看的比任何物質都重要,甚至可以說的精神的一種支持力。因為有論壇、群還有裏面那些親們的存在,自己才會被理解,被支持,被深深的感動。”身為治理員的tina則說:“以前有空的時候我會儘量的去水區熟悉一些新人,幫助她們融入NBJ,而同時她們也會帶給NBJ動力。現在忙,所以我只能技術支援NBJ。同時也靠其他親提供信息和資源。”在tina心目中,論壇已然是一個家,有著包容與發展兩個主題。當然,也有不少受訪者說,這種關係僅限於互相幫助。學動畫專業的ねこ說,“共同話題的討論者,就像我們做同人遊戲,我是美工,就會和做圖的親討論美術問題。”

 

然而,美好的事物必然有它的背面,這個圈子似乎也並非風平浪靜。在局外人看來再沒有意義的爭吵對於當事人來說通常都有天大的理由。經歷有些“坎坷”的男飯綾小路克拉拉告訴我,他“和前面一個論壇的高層搞崩了,被清洗掉了。”我問他原因,他憤憤不平地解釋說,“現在喜歡的原因和以前進來的不一樣了,喜歡10歲的人和喜歡15歲的人感覺是不一樣的。”另一位J飯告訴我,“真的蠻嚇人的。現在的OFAN都偏BH。”在這個圈子裏,爭執的來源似乎有兩個,一是老飯認為新飯“動機不純”,二是唯飯與團飯為了各自的偏好而進行的口水之爭。無論在外人看來是否必要,涉入了感情的飯們似乎已經很難擺脫。勝運饅頭鋪坦承,“偶然也會發生一些不開心的事情,究竟這是網路,沒辦法看到別的親心理的真正想法,有人離開,也有人加入。”tina則向我袒露了論壇的往事,“我們現任的3個治理員都是第2代治理員,創建的2位都因為個人恩怨和不飯NEWS了而走掉了。”有彼此間的支持,有溝通交流的快樂,也有無心有心的傷害,這大概是日飯圈成為一個完整世界的必然。

 

而對更多的人來說,它簡單得就像一個自己長大的地方。“因為他們熟悉NBJ的那些人,學到太多東西。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們而看到人生吧。覺得自己兩年的青春做的這些事情,完全沒有後悔過。”這是訪談中伍陸柒說過的一段話。“看到人生”,將它歸結為圈內人際的力量所在,應該並不為過。“熱血的若飯”:飯日語言與掐架文化事實上,儘管堅持使用原話以及飯日語言確是經過了充分考量才做出的決定,在文章中頻繁出現的非主流語詞依然讓身為的我自己都感到十分困擾。

 

作為一種亞文化,中國的飯日文化至少包含了兩個方面:非凡的語言與掐架。理解一種亞文化顯然並非易事,作為第一隻攔路虎的語言,就包括了各種稀奇的語法、簡稱、縮寫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無法為外人所模擬的語感。構築起中國日飯語言大廈的,首先是大量以漢語、英語和日語為基礎的簡稱,如以漢語為基礎的BHBLX,以英語為基礎的CPBL,以日語為基礎的殘念、大愛、暴走、宅、orz等等。對於日飯來說,以漢語和英語為基礎的詞條通常與網路語言是同樣的概念,而以日語為基礎的詞條才是最為非凡的。與日語本身,或者說日本文化的接近使日飯使用的語言發生了形變,所用的句式語法成了漢語與日語的混血兒。這種形變直接塑造了日飯群體與眾不同的、非主流的語感,間接影響了他們的意見與情感表達方式,又在更為深遠的地方逐步拉近了他們與日本文化的距離。對於這種語言到底是什麼,我的受訪者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是“方言”,“只是交流的一種方式”……“只有我們才能理解的語言,屬於我們的世界。”柳丁說。除了語言的非凡性,談到J飯文化,不得不提的是XQ——J家閒情開放式論壇。“一個不需要註冊就可以發言的地方”,tina說,“裏面很多八卦,同時也很多吵架。”伍陸柒對這塊是非之地的形容是——“鍛煉人承受能力的地方”。“從IDOL八到飯,什麼都黑……沒有看過其他的飯群創造這麼一個地方的,你不爽你就可以罵,你想知道哪個論壇的名人你就可以八卦。”她補充說,“但是這種模式並不是XQ開創的,他只是搬了例如TY或者粉紅閒情類似這類地方的模式。”我打開了這個小有名氣的XQ論壇,展開在眼前的頁面確實呈現出了一片異常繁榮卻也異常混亂的景象——分類幾乎毫無章法的主題樓、主題貼和成千上萬的跟貼,充斥著激烈的字眼,我幾乎可以聞到撲鼻而來的火藥味。人們可能無法理解的是,我的所有受訪者在為XQ的存在歸因時,都沒有談到“素質”這個因素。她們大多承認,“掐架完全麼有必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與其去吵,關心自己不喜歡的偶像,還不讓把時間放在自己偶像身上”,“想想看自己的喜好不喜歡別人干擾,那麼又干擾別人的喜好做什麼,太衝動了,沒有什麼意義”。然而在反對的同時,她們卻又表達著高度的諒解——“各人的觀點不同,肯定就會有分歧,再猛烈點就吵,像偶們這種年紀熱血沸騰的當然就會掐架”,“熱血的若飯而已”,“只是發洩的地方吧”。似乎只有那些最終在掐架文化中畢業了的人才能夠把其中的原委看得更清楚。曾經參加過許多場“聞名戰爭”而現在已經“退伍”的伍陸柒說,“以前年輕、衝動,而且一群人在一起,作為同伴,有誰被外人踩到了,就不能讓她委屈,那個時候都是這麼想的吧。現在自己性格淡薄了,很少再去看這些。”她想了想說,“也有有趣的地方,有些飯的回帖非常有才華,XQ也出過很多個有名的東西。”

 

作為自己成長過程中呆過的一個地方,受訪者們並不認為掐架文化與素質有關,更不認為自己為了自家IDOL付出的憤怒與淚水是一種浪費。無論是“熱血的若飯”還是“退伍的老兵”,回答都是——不後悔。“能理解的是她們為IDOL據理力爭的部分,但是最討厭用骯髒的字眼問候別人的IDOL。”這大概是最輕易為局外人所接受的一種評價。在思考這樣一些文化到底是什麼的時候我想起了一位受訪者的話,“是一種樂趣,一種自己可以接受而且樂於生活其中的方式。”然而,從修身養性的角度出發,在守護自己的信仰與尊重他人的信仰之間為何始終無法找到平衡,應該是值得飯日群體反思的問題。愛上混血兒:喜愛日本文化的理由從傳統的和式建築、茶道、料理到當代的動漫、音樂與IDOL,無論是日飯或者J飯,男飯或者女飯,這個群體所具有的最無懸念的特徵,便是對日本文化的喜愛。不過更可以肯定的是,喜愛的多少與喜愛的方向卻因人而異。

 

日本電視劇是許多日飯喜愛日本文化的契機。剛剛考完二級日語的s的小粉說,“日劇總是反映社會的,而且大部分帶著向上的精神,我喜歡被感動。”同樣被日劇吸引著的沙也加說,“相對而言很多的日劇都是反映一些社會問題的,例如14的媽媽、女王教室、人間失格等等”。“有很多人文關懷的東西在裏面,對人性的思考和刻畫很深刻。”一位不願意透露名字的受訪者說。除了日劇之外,受訪者還談到了許多其他的吸引之處。“傳統的東西,和現代結合的東西”,“做事情非常有條理,很講禮貌”,“社會中先進的部分,比如人的素質,比如電器產品”,欣賞他們那種努力的精神和他們學別人的強處的時候,還能靈活運用,變得更適合自己”,“工作認真”,“文明素養”。沙也加坦率地說,“與其說是文化倒不如說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吧。”而夭乜則用一句“所有不知道的地方”,道盡了一種文化在她心目中的全部吸引力。

 

被禦宅文化深深吸引的綾小路克拉拉主動向我解釋“宅”的涵義:“天天蹲家裏坐電腦前面的不是宅……宅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我請他舉例說明,他滔滔不絕地講起來,“比如你會拆電腦,不是宅,當你能用冰箱的壓縮機給電腦超頻你就宅了;我隨便給你張你偶像的照片你能告訴我是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拍的嗎?宅就可以;你喜歡吃玉米嗎?當你只吃玉米或者能告訴我世界上所有玉米的區別,你就宅了。”在網路上,相關人士對“宅”的描述是:首先,要對一項事物有絕對的狂熱和深入的研究,並且自己本人不是專業人士,只是將它當作業餘愛好;其次,要有考據癖和很強的搜索參考資料的能力;第三,要有永不滿足的上進心和自我表現欲。這種“精神”是不是好我無法判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有著某種讓人著迷的力量。對動漫情有獨鐘的天狼星對我講述了他對日本文化由排斥到喜愛的過程,“初三之前不喜歡,因為我歷史讀的不少……高二開始看柯南。”“東方的東西比較含蓄,更多的要自己體會,能給人帶來很長久的感動,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很多經典的日劇或卡通願意再看一遍,很多真人無法表達的東西可以通過卡通表達……大陸的文化產品平淡無味,韓國的千篇一律,港臺現在少有佳作……日本的創意非凡多”。從《死亡筆記》、《反叛的魯魯修》到名偵察柯南劇場版,天狼星大談他從動漫作品中獲得的有關人性與國家發展的思考,顯然,在他的腦子裏,這些被動漫作品所激發的思考一直存在,並且還將繼續。

 

ねこ對日本文化的形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種美的感受,他們喜歡的美感很非凡……是人真正的體現,外表的浮華內裏的陰暗,很多和社會相近的東西,恩,就是比起有宗教支援的所謂的純美術和封建束縛的中國藝術,日本的藝術可以說是在兩者之間的連接,封建卻又大膽,精美卻又內斂,也許是連接文化的鏈子,把兩個世界聯繫在一起,就像混血兒的感覺。”我請她再解釋“混血兒”的意思,她說,“都知道日本的文化源於中國,而日本卻受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隨後產生了有自己的特色的文化,所以是界于中西文化之間的橋樑。現在的混血兒,很難說他是什麼人種什麼民族,他們會結合兩個人種的優點,會更漂亮,會更健康,而日本的文化就是混血兒,集合了優點、缺點,更好的反映出了世界。”過分的美化並非好事,我同時向日飯詢問“不能接受的部分”。柳丁說,“簡單的像是飲み歩き,這是我們中國從來沒的,就是上班族男人喜歡下了班就出去喝酒,而且不是一家的喝,而是沿著一條居酒屋的街一家家喝過去……他們外出喝酒還有習慣到俱樂部裏叫小姐陪酒。”就連一直說自己對日本文化“不感冒”的綾小路克拉拉也說,“很多不正常的東西也被當做精髓保留下來了……不是性開放得不正常,全民族對女性的歧視……你看到11歲的女孩子拍脫衣寫真的時候還很開心的笑你覺得正常嗎?”一位受訪者坦承,“有一些在我們看來比較低俗的東西。”在訪談過程中,綾小路克拉拉說“日本的OTA有自己的文化,日飯能把它挪用過來。”我問他認為這種挪用是什麼,他的回答卻似乎沒有切題——“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希奇地追問,他解釋道,“我最早是玩遊戲,然後看動畫,現在看小妹妹,不巧都是日本製造。”不巧都是日本製造,這會不會是一種文化的自得與驕傲,又會不會是另一種文化的哀傷與自嘲?

 

民族感情:飯日群體的壓力在去年7月份《TIME》的封面文章“China’sMe-generation”中,中國的80後被指責為政治無涉的一代。而作為中國80後的日飯,經常得到的評價似乎是,第一次得知他們飯上了日本IDOL的人脫口而出的一聲“賣國賊”。有時候這只是對方用了重詞開的一點小玩笑,有時候這卻是一場爭執的開端。論壇,百度貼吧,校內網,甚至是在自己的身邊,口水戰在日飯與憤青之間一發不可收拾,而且還無休無止。然而面對質疑,更多的日飯選擇了沉默。

 

在訪談中,我遇見了四種不同的日飯。

 

第一種,有外在壓力卻少有內在壓力。tina向我提到了她的父親,“他反日……而我喜歡日本idol,學日文,在學校也輔修日本歷史。”“後來……慢慢習慣了。並且我解釋給他聽,喜歡一個文化,一個偶像,不代表我就完全忘記歷史,忘記自己是誰。”我問到她內心是否有民族感情上的困惑,tina的回答是“沒有多少”——“我自己本身在外國長大,而且還是學了很多政治和歷史的。我一向的觀念,文化和政治是分開的,國家不代表全人民。”而夭乜回應外界的態度則是:“通過各種方式讓她們瞭解偶是不會放棄的決心,譬如不放鬆的買日雜、專集、周邊。”關於內心感受,夭乜說自己“完全不曾被困惑。無論飯J家之前或是之後,偶都不曾改變對日本右翼的敵視。但偶知道分辨是非,偶不會偏激也不會偏袒。就是這樣。”

 

第二種是受到“內外夾擊”的人。正在某高校學習動畫的ねこ對待外界壓力的態度似乎很強硬——“我會藐視干擾別人愛好的人,我的喜好有他們什麼事麼”。然而,當我問到內心的感受時,ねこ的回答卻令我吃了一驚,她肯定地告訴我,“會”有民族感情的困惑——“我學動漫以後是要出國深造的,很鬱悶的事,但是我會以行動告訴他們,世界是一個民族。”我問她怎麼去面對這種困惑,她卻先提起了自家IDOL的往事,“P在大學學中文,還有說過希望創造世界語……正視歷史,不忘記,不仇恨,也面對現實,該評論就評論,該學習就學習,一味的仇恨沉寂在歷史裏,是不會向前的。”

 

第三種是只有內在壓力的日飯。對於他們來說,儘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受到四周他人的嘲笑與斥責,但在對IDOL及其所屬文化體系的喜愛與民族感情的張力之下,內心仍然時常感到強烈的矛盾。然而,他們認為,雖然在全球化的時代,政治與文化之間有著不可割裂的密切聯繫,但二者究竟是兩個不同的體系,不能混為一談。更重要的是,當他們越多地瞭解了日本文化,也就越能明辨是非,越能看到一種文化中積極與消極的兩面,從而更加坦然的面對自己的愛好。

 

第四種人是內外都不存在壓力的。四周的朋友都接受了自己愛好的伍陸柒在說到民族感情的時候回答:“我是上海的,這邊日本系的東西本身從小接觸的多。不過作為中國人歷史肯定要銘記。”有受訪者告訴我,正是因為喜歡上了日本的IDOL或者文化,他們才比別人更加認真地思考了民族感情的問題。來自廣西的沙也加說,“日軍侵華這是事實,沒有人可以否認,我們這點所有的日飯都清楚。”無論日飯們碰到的是怎樣的壓力,壓力來自哪里,事實似乎是,在他們自己的心裏總有一桿秤——不管是公開的爭執,還是無聲的反抗,都是對憤青們質疑的一種回應。勝運饅頭鋪用她一貫的乾脆口吻說:“不會啦,我喜歡的是他們的文化,他們的idol,他們好的地方。不能總背著歷史的包袱,人家有好的地方,我們可以喜歡也可以學習,正確看待日本其實很簡單的。”這樣的一個態度,或許能夠代表當前許多80後日飯的心聲。無涉,不代表無視。

 

結語飯日群體持續不斷的發展,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參與、投入乃至沉浸其中,理應引起家長、學校、青年團體以及社會學界的關注,但直到現在仍很少有人願意關心他們、理解他們。我的一位受訪者曾經表示,“我從來沒指望過不在這個圈子裏的人來理解我們,也許他們也有我們無法理解的東西。”然而,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我們應當尊重和寬容任何一種文化與生活方式,因為事物的存在必定有其相當的理由,而人們擁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從社會工作的角度出發,我們則應該鼓勵當事人堅持這種選擇,因為那才是對他來說最舒適也最可接受的生活方式,是使他的生活變得更好的重要途徑。我相信,在對一種文化、一種生活狀態作出評論之前,我們首先必須踏出的一步應該是心平氣和的瞭解與理解。所以,我希望我的文章不是品頭論足,而是不帶偏見的描述。我希望我的文章裏有多個聲音,並且應該是研究物件自己發出的聲音,尤其是在面對這樣一個聲音微弱的亞文化群體時。在我所引用的觀點中,有我自己贊同的地方,也有不贊同的地方,而我所做的,只是將各種觀點晾曬在讀者面前,讓他們做出自己的判定。

 

參考文獻:崔敏,200“日本動漫傳播和中國的動漫亞文化”,《新東方新領導》,9月刊,第62-64頁。黃瑞玲,200“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青年亞文化建設”,《石家莊學院學》,第8卷第5期,第35-39頁。姜方炳,200“對‘80後’一代角色偏差問題的體認與反思”,《中國青年研究》,6月刊,第21-25頁。賴焱烽,範忠烽,200“構建和諧校園視野下的高校校園亞文化探析”,《南方論刊》,第3期,第62-63頁。劉宏森,200“‘韓流’-‘溪流’——青少年中‘韓流’現象微型調查告”,《中國青年研究》,3月刊,第39-44頁。馬建青等,200“解讀:‘韓流’對我國青少年的影響”,《中國青年研究》,3月刊,第57-62頁。孫亮,王秀平,200“大學生亞文化與創造能力的培養”,《北京教育》,11月刊,第35-37頁。游慶超,200“淺談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科教文匯》,11月刊,第183頁。張平功,200“青年亞文化的形成及表現”,《青年探索》,4月刊,第22-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udoir04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